汉服 Wiki
注册
Advertisement
注意:本词条中所述汉服形制,踩中了如下三条中的一条或几条:

(1)缺少服饰实物依据,可供复原研究的资料过少
(2)存疑点过多
(3)争议点过多
因此,相应的“复原款”仅建议作为某一时代服饰风貌意韵的模拟,或古装剧、舞台服设的参考存在,未来或许会被考古新发现推翻,选购前请务必知悉风险。

如您掌握此形制的新资料,请通过编辑词条或讨论版帮助我们更新此词条。


定义[]

曲裾袍,又称绕襟袍。类似深衣,故又称曲裾深衣、绕襟深衣。曲裾袍上下分裁,右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以腰带系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来固定。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是将衣襟接长。“钩边”是形容绕襟的样式。流行于先秦至汉代。[1]

信息卡上的第一张图片,为网络上流传的复原款式。[2]

文物依据[]

名称:朱红菱纹罗丝绵袍

出自: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墓主人:辛追(身高154厘米,年龄50-55)

形制:上衣下裳相连,衣领相交,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侧身旁

曲裾袍11

曲裾袍外观图

尺寸:衣长140厘米

       通袖长245厘米

       腰宽52厘米 

       袖缘宽>摆缘宽>领缘宽

剪裁:上衣正裁,背中拼缝,下裳斜裁,袍服的领缘、袖缘、摆缘均为斜裁。十字型平面结构。汉代袍服对面料的利用更加理性,表现为完全利用面料的幅宽进行拼接,大量的斜裁技术运用也是如此。另外,在上衣和下裳的拼接上有着独特之处,上衣采用直裁直拼,下裳、领缘、袖缘和摆缘采用斜裁斜拼,这在利用面料性能的结构技术上达到了甚至之后各朝都不能企及的巅峰。

材质:丝

面料: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组织丝织物,由两根经丝相互绞转织成,具有特别明显的方孔。这种方孔不易发生滑移,十分牢固。有专家甚至把罗称之为真正的纱,而平纹纱则称之为“假纱”。

朱红菱纹罗纹样

朱红菱罗纹样

织造技术:朱红菱罗的工艺较复杂。一个组织循环约有经丝330多根,纬线200多根,经线中地经和纹经各占一半,二者相同排列。地经有80多根是对称的,需40多个提升动作,其余80多根为非对称性动作,共需120多个单独提升动作加以控制。而绞经则可由绞经综统一控制。纬丝的半数系绞经动作,可由踏木控制,据推测,这样错综复杂的动作,上机时需要有提花束综装置和绞经装置相配合,需要二人协同操作,一人专司绞经和下口综踏木,并投杼(zhù )工作,另一人专司挽花,才能织成这种罗孔清晰、花地分明的罗。其菱形图案,文献中称之为“七彩杯文绮”,所以菱纹罗也叫杯纹罗。[3]

争议[]

曲裾能否当作形制名称[]

虽然汉服运动早期习惯将曲裾袍简称为曲裾,但这是不严谨的。曲裾的本义是指一种衣裾的形态(衣裾呈弯曲状),而非某一种服饰的名称。将曲裾袍简称为曲裾,就像把圆领袍简称为圆领一样,是非常不合适的。

本wiki中用“曲裾袍”指代以出土文物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为原型的汉服形制,用曲裾(不带引号)指代衣裾形态,用“曲裾”(带引号)指一种复原错误的非汉服

否认“曲裾”(复原错误的非汉服)≠否认曲裾袍[]

汉服运动早期因为缺乏相关文献知识,由cosplay服装制作商家参照古装电视剧(如《大汉天子》等)当中服饰的形象,臆想出了一种“曲裾”,剪裁结构、穿着形态,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曲裾”相去甚远,现在已经被淘汰,参见词条“曲裾”

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汉服爱好者,或别有用心的人,谣传“汉服圈开除曲裾,连辛追夫人的衣服都不承认”,是错误的。

究竟是不是袍[]

一直以来,朱红菱纹罗丝绵袍都被当做袍。不过自2019年起,以微博 @梅影诗魂-梅雪无名 为首的“古墓仙女派”编纂的“古墓仙女汉服入门穿搭手册”将曲裾衣、直裾衣认为是“长襦”而不是袍,理由是马王堆汉墓出土曲裾衣是贴身穿着。[4]

参考资料[]

Advertisement